青海湖畔绘新篇:生态文旅融合激活发展“一池春水”


原创:北方智慧生活网 王一淳

 

5月19日,“中国旅游日”当天,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,为青海的文旅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。紧接着,5月20日,海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“声动青海 - 海南州”百家媒体人走进海南州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开启,媒体团沿着青海湖旅游专线,深入探寻青海湖生态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 

文化交融:倒淌河景区的民族风情体验

 

媒体团首站抵达倒淌河景区。这里不仅是游客打卡青海湖沿线的热门站点,更是海南州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。景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景区运营情况,特别提到景区积极参与促进民族团结的系列活动,其中以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”为主题的免费试穿民族服饰活动深受游客喜爱。媒体团成员亲身参与其中,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,感受到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的和谐共生。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化体验活动,背后反映出海南州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方面的长期投入与努力,通过旅游的形式,让民族文化得以生动展示,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。

1.jpg

 

沙漠绿洲共生:娄拉沟沙漠景区的生态奇观

 

娄拉沟沙漠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了媒体团的目光。这里距省会西宁市约150公里 ,独特地势将青海湖金沙山与湖东种羊场夏季牧场一分为二,形成“一半金色沙丘、一半茵茵绿洲”的独特景观。

 

景区内,生态多样性令人惊叹。珍稀动物在此栖息,滑沙、沙地摩托等旅游项目也为游客提供了别样体验。景区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,藏族史诗《格萨尔王》的流传,蒙藏民族祭海石碑、盐道遗迹等人文印记,让这片土地既有自然之美,又充满历史厚重感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,景区注重生态保护,力求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,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。

2.jpg

 

产业振兴:莫热村村集体经济旅游扶贫产业园的蜕变

 

共和县莫热村村集体经济旅游扶贫产业园,是青海湖沿线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产业园通过发展特色旅游项目,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劲动力。在这里,村民们不仅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收入稳定增长,还在参与旅游服务过程中,提升了自身技能和素质,实现了从传统农牧民向旅游服务从业者的转变。

 

这种“旅游 + 扶贫”的模式,不仅改善了民生,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,形成可持续的发展闭环,是海南州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注重民生福祉、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见证。

 3.jpg

信仰与美景交织:黑马河班禅敖包景区的独特魅力

 

黑马河班禅敖包景区,地处青海湖南岸,是观赏“青海湖日出”的绝佳之地,这里自然风光壮美,更蕴含深厚人文底蕴。班禅敖包名称融合藏地信仰与历史传奇,“拉泽”体现对自然的敬畏与祈福,“班禅”则与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体系紧密相连。

 

每年藏历五月十五,当地民众在此举办祭海仪式与赛马盛会,传承百年民俗。清晨日出与傍晚落霞时分,景区的美景令人沉醉。景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,始终将文化保护放在重要位置,通过合理开发,让更多人领略到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,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

4.jpg

 

自然守护:东格儿观鱼台的生态之美

 

青海湖东格尔亲水平台的东格儿观鱼台,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,也是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。这里是青海湖裸鲤洄游聚集地,也是候鸟南下的重要停歇驿站。站在观鱼台上,海天一色的湖景与绵延牧场构成绝美画卷。青海湖四季景色各异,生态之美背后,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。近年来,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关保护措施的落实,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5.jpg

 

此次调研采访,媒体团深入了解了青海湖沿线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成果。海南州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,实现了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,充分展现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决心与实力。青海湖生态的保护与利用,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成果体现,也为全国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海南州的生态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,吸引全球游客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


本文由北方智慧生活网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北方智慧生活网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beifangzhijia.com/lvyou/1533.html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